杭州:走向数字城市
日期:2003年05月18日
近期传来有关杭州的一些新闻,或多或少都与信息化有关。
杭州市于一季度开始实施“市民一卡通”工程,准备将市民口袋里经常揣着的交通卡、金融卡、社保卡融为一张卡,成为市内通用的“城市第二身份证”。
4月底,杭州市工商、税务和质监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试点通过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验收。杭州是国家在确定北京、青岛、杭州、深圳四地开展试点后,第一个顺利完成这一工作的城市。
有报道说,在各地为收集整合有关非典患者和疑似病例的信息而全力投入时,杭州市的官员相对可能要轻松得多。从应用角度来看,杭州已经初步建成以规划局、土管局、房管局为基础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库”;以统计局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基础库”;以工商、税务、计监局为基础的“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更为主要的则是以公安、民政、教育、劳动、卫生、税务为基础的“人口基础数据库”,以及以社区管理和服务为基础的“居民信息库”。这些信息化举措大大增强了政府应对自然灾害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政府将在事件发生后迅速掌握来自各相关方面的资料,同时在数据共享的情况下,各机构能够更有效地配合,抵抗灾害、处理事件。
信息化是各地政府工作中极力强调的一个发展方向,但自上世纪90年代国家确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来,各地的步伐参差不齐。有关专家分析,除了配套法律法规尚未完善等种种外部因素外,政府各部门间数据不能共享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医疗机构、工商部门、统计、公安等部门各自拥有一套数据,其中许多是重合的可共享基础数据。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张维迎教授认为:“如果政府每个部门都非常关注自己的独立性,不愿把自己的信息跟其他相关部门分享,那么重复建设、相互支持薄弱的弊端将会体现得很明显。”杭州城市信息化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杭州市将信息化定为全市“一号工程”。
在信息化产业建设模式上,各地选择也不一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刘鹤指出:“信息化建设的传统做法是政府全面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也全面负责采购。这一模式受到政府投入资金规模限制,近年来面临新的挑战。”
杭州近年来则开始尝试一些带有市场化意味的新做法。政府开放部分信息资源,由企业投资大部分的设备和系统维护,给予企业一定的增值业务权,收取相应费用。对政府来说,这可以节省大部分投资,而企业也能得到长期的收入。
在杭州,上市公司澳门新葡萄新京公司与杭州市工商局签订协议,工商局不需要付一分钱,系统由该公司负责投资和维护,政府将每年原定的信息化预算投入进来,开展“数字证书”业务,而澳门新葡萄新京享受未来收益的一部分。澳门新葡萄新京软件产业群副总裁张旭光表示:“对企业来说,这种做法的回报期虽然较长,但收益稳定,预期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