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新葡萄新京(中国)官方网站-BinG百科NO.1

新闻中心
NEWS
观察:解读IT企业财报
日期:2003年07月16日

截至6月底、7月初,国内所有IT上市公司均发布了上一财年的财务报告。穿越密密匝匝的数字丛林,我们发现了很多值得玩味的信息: 国内各种类型的IT上市公司中,成长性最好的“居然”是分销企业,但他们的毛利率也最低;而利润率最高的是侧重于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的企业。 在IT硬件厂商中,存在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就成长性而言,国内厂商明显好于国际厂商;而从赢利能力来看,国际厂商的优势仍然存在。 相当一部分国内分销商比国际分销巨头过得滋润。英迈、Techdata、Avnet、Arrow、Datdtec等大型分销商最近两年的业务规模都处于缩水或微幅增长的状态;而国内大型分销商则是高歌猛进,增长幅度超过30%的不在少数。 为了应对市场低迷,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状况,许多IT厂商、分销商、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商纷纷开始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进军增值服务市场、拓展数码产品市场、试水海外市场是三个最主要的方向。但各公司的财务报告表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国内不同类型上市公司比较:“马太效应”渐趋显著

从表一、表二、表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毛利率两栏的数据可知:国内各种类型的IT企业中,成长性最好的是分销企业,但他们的毛利率也最低;利润率最高的是侧重于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的企业——有必要说明的是,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企业在净利率方面虽然仍有一定优势,但已远不如过去那么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市场竞争程度加剧、用户采购心理成熟、企业运作成本越来越透明,项目招标、实施等诸多环节逐渐规范也使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企业离“暴利”越来越远。 由表一可以看出,IT硬件厂商中存在比较明显的“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联想、方正、清华同方这三个一线PC厂商日子过得要比实达、长城等二线PC厂商好得多。联想重盈利,毛利率与净利润均有所增加;方正主营业务(PC、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收入增长率为22.2%;清华同方计算机产品销量涨幅在35%以上。实达和长城等二线厂商的情况则不令人乐观,实达PC亏损3000万元,长城的主营业务收入连续第二年大幅下降。 显而易见,在市场成熟度逐渐提升的大背景下,弱者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了。这一点从新大陆、宏图高科等转型进入IT领域(主要是做PC、移动PC、笔记本电脑等)的厂商新业务进展并不顺利也能够得到验证——财务报告显示,他们的IT业务都没有为其带来多少收益。 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产品多元化对大多数IT硬件厂商来说仍是不错的选择。相当一部分厂商日子过得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产品线较宽。联想是最典型的例子,其产品线覆盖了PC、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服务器、手机、投影机、PDA、多功能一体机、存储产品等,除了Unix服务器等少数产品外,几乎“什么都招呼”。而实达、长城的业绩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受产品线太短之累;南天、湘计算机则是受制于业务过分“专一”,受行业景气程度的影响比较大。 在存货周转率方面,各厂商的差异也非常大(数据详见表一),这主要是由产品通用性的高低决定的。联想、方正、同方都是以PC为主,不论是家用还是商用产品,都有比较高的通用性,换言之,即目标用户群比较广泛。而南天、湘计算机等商家主营的都是专用性产品,存货周转速度自然要慢得多。实达既有通用性产品(PC)又有专用性设备(票据打印机、POS机等),浪潮主营的服务器则是介于通用性与专用性之间的产品,所以两家厂商存货周转率相对适中。而长城存货周转率明显偏低,加上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也较低,可以说从报表即可看出长城确实存在着管理不善的问题,这也许是长城把PC业务交给神州数码“打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总资产周转率方面,通用性产品厂商与专用性产品厂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专业性产品厂商的总资产周转率明显低于通用性产品厂商。这是销售对象集中、产品更新慢、采购期限集中、市场竞争不太激烈等因素造成的。不过,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专用性产品厂商在总资产周转率方面的不足可以为较高的毛利率所抵销——清华同方的毛利润高是因为集成业务的比重较大,其硬件产品销售额只占总体收入的50%出头。 国内外同类上市公司比较:差距与希望并存 供应商:国内商家综合运营能力逊于国际巨头 对比表一与表四可知,就规模而言,国内外通用性产品厂商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而就成长性而言,国内厂商则明显好于国际厂商(惠普收入增长率较高与并购康柏关系较大);但就赢利能力而言,国际厂商的优势仍然存在。 从毛利率来看,Dell、惠普、Gateway三家典型的国际PC厂商的毛利率仍高于联想、方正、长城等国内PC厂商。另外,就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这两个反映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而言,国际厂商也比国内厂商表现要好一些。当然,这反映的不仅仅是企业之间的差距,从不同国家产业发展水平、市场成熟度、经济运行效率的角度看待这种差距似乎更合理一些。有数据显示,美国物流费用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例为9%,而这一数据在中国竟高达30%。Dell去年全球平均库存天数是3天,在美国等成熟市场这一数字可能更低,而到中国市场后恐怕就很难做到了——信息不畅、物流跟不上,必然会导致库存增加。 分销商:国内市场增长势头强于国外 对比表二与表四可知,就成长性而言,国内分销商要明显好于国际分销商。英迈、Techdata、Datdtec、Avnet、Arrow等大型分销商最近两年的业务规模都处于缩水或微幅增长的状态;国内大型分销商则是高歌猛进,增长幅度超过30%的不在少数,神州数码分销业务收入增长32.13%,和光增长30.71%,炎黄物流、澳门新葡萄新京的增幅在50%以上,朝华集团更高达378%。这表明国内IT分销业的增长潜力还相当大,分销市场的集中度尚不是很高。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方面,国内大型分销企业也不逊于国外同行,只是在总资产周转率方面销差一些——这是业务高速扩张时必然出现的现象。 各家国内分销企业的财务报告表明,去年他们业务的大幅增长主要是靠服务器、小型机、网络产品、存储产品等企业级产品取得的,这一点在朝华集团、炎黄物流、澳门新葡萄新京三家增长速度最快的分销商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商:国内外两重天 由于国际软件上市公司大都具有技术垄断优势,如微软、Oracle、维尔、CA等,与国内企业的可比性不强,所以笔者在此只能粗略地比较一下上一财年国内外集成服务商的经营情况。 从表三可知,就成长性而言,上一财年,国内集成服务商的表现相当不错,绝大多数公司都取得了可喜的增长,增幅要大于国外同行。宝信增长60.99%;东软增长8.48%;信雅达增长19.64%;而上一财年,EDS的销售收入增长率仅为1.71%,IBM全球服务业务收入增长率也只有4.02%。 但也有很多国内集成服务商受电信分拆等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业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电信市场是许多国内大型系统集成商和独立软件开发商的业务支柱。神码系统集成业务收入从上上财年的17.8亿港元下降到上一财年的15.5亿港元,下降幅度高达12.8%,主要就是电信市场萎缩造成的。 从表四可知,EDS没有库存,是一家纯粹的方案提供商。国内侧重于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的企业中还没有这样的方案提供商。这个现象可以验证一种说法:国外方案提供商拼的是软件开发与市场服务能力,而国内独立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拼的则是行业关系和硬件价格。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系统集成商与分销商之间出现了彼此渗透的现象,而且融合的速度在加快。澳门新葡萄新京收购晓通网络后,分销成为其重头业务之一;集成业务进展不错的宝信也于不久前开始代理华硕服务器。这也是国内SI与ISV与国外方案提供商不同的地方——国外既有大量提供专业增值服务的企业,也有隶属于IBM、惠普、Oracle、NEC、Sybase等大型厂商、侧重于系统集成的各种业务模块,他们一般不会涉足分销领域。 透过报表看问题:想到未必能做到 向服务转型收效甚微 为了应对市场低迷,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状况,近两年来,许多IT厂商、分销商开始向服务转型。而从财报反映的情况来看,尽管这些商家非常努力,但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联想去年制定的三大战略——拓展终端产品线,加强后台产品和开拓服务业务,前两者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后者却收效甚微。在联想202多亿港元的总收入中,来自IT服务的只有1.838亿港元,不到总收入的1%(0.9%)。 分销商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BSP是和光上市时主打的概念之一,是和光进行战略转型、摆脱搬箱子形象的核心利器——然而,去年和光BSP业务的收入只有2223.5万元,与其9亿多元的收入相比可谓九牛一毛。朝华的ASP平台服务也没有长大,尚算不上“小树”,只是嗷嗷待哺的幼苗儿。 有必要提及的是,惠普、Sun等国际厂商去年在IT服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惠普上一财年服务业务收入为101.78亿美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从上上财年的15.05%上升到了17.99%;Sun上一财年服务业务收入是34.03亿美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7.73%猛升到27.23%。国内外商家的这种差距显然是技术底蕴、营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做中、高端的IT服务需要扎实的“功底”,国内商家要想从中分杯羹还要走很长的路。 数码产品市场坎坷丛生 除了服务之外,数码产品是目前各厂商、分销商大力拓展的另一个领域。从财务报告可知,各厂商在拓展数码产品市场方面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成长速度并不令人乐观。例如,联想上一财年的手机、数码相机、PDA、数码听等产品的销售均有所突破,但其消费IT业务(包括家用电脑、打印机和数码产品等)收入却从74亿港元下降到了68亿港元。即使这样,联想的表现在国内厂商中也算是好的。 分销商进军数码产品市场也不太顺利。朝华的自有品牌情结很浓,公司成立之初就将数码产品作为树立品牌的武器。去年年中,朝华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数码相机,可只运作了半年,就因为各种原因停下了脚步。和光去年做过一阵子松下投影机的代理——据和光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他们视代理松下投影机为进军数码产品市场的敲门砖来的,“松下的产品线比索尼还长,做好投影机,就可以把松下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字电视等抓到手里了”。谁知好景不长,双方的合作只维持了几个月,和光就放弃了松下投影机的业务。另一家大分销商佳杰科技在数码产品方面则一直按兵不动,直到半个月前才与Palm签定了 PDA代理协议。 神州数码或许是个特例。上一财年,神州数码与柯达、佳能、索尼、奥林巴斯签定了数码相机代理协议,与JVC签定了数码摄像机代理协议。此外,神州数码还分别与惠普、华硕续签、新签了PDA代理协议。据记者了解,在柯达数码相机、惠普与华硕PDA等业务方面,神州数码的业绩相当不错。 神州数码今年对分销业务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新的调整,消费IT是其三大业务部门之一。不过,对神州数码来说,在消费IT市场目前只能算是小有斩获,要取得更大收获仍然任重道远:首先,神州数码代理的产品线仍比较窄,只是数码相机、PDA、数码摄像机三种;第二,数码产品的业务规模还很小,远远比不上笔记本电脑、服务器等传统业务;第三,做得较好的PDA绝大部分走的仍是行业渠道,零售业务很少——而零售市场才是数码产品的主战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神州数码一向对其建设连锁加盟店体系一事保持低调,但却将之写入了财务报告。 进军海外市场任重道远 联想去年国内市场收入为197.38亿港元,海外收入则不足5亿港元,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2%左右;同方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3.35%;实达的比例较高,达13%,不过基本上都来自制造业务;其他硬件厂商,尤其是分销商基本上没有海外业务或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绝大多数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商的情况也差不多。宝信海外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是1.07%;中软占3.57%;托普占7.9%——这是相对比例值,绝对收入其实很小,只有5354万元。 勉强能称得上是亮点的是,东软在软件出口方面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东软是第一个通过CMM5认证的国内企业,而CMM相当于“洋打工通行证”。去年,为应对国内IT市场增长放缓的局面,东软将软件口出当成了业务发展重点,并取得不错的成绩。年报显示,去年,东软面向日本市场的业务规模大幅增长,实现出口创汇948万美元,增幅高达49%。目前,东软已基本完成了国际业务布局,确定了面向专业、高端及以解决方案为核心的业务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