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信息办副主任刘鹤认为信息化建设互联互通是关键。
国家信息化专家论坛4月15日在杭州举行,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刘鹤在论坛上指出,信息化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鉴于中国的国情,中国应该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政府责任重大。但政府不应该过多介入到信息化具体建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更多地致力于宏观调控和管理体制的建设上。
信息化从打破垄断起步
刘鹤就中国信息化热点问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互联互通是目前信息化建设的最重要问题之一。针对目前中国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职能部门因为顾及自己利益造成的信息不流通不对称的问题,刘鹤指出,缺乏竞争的市场是无法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根据国外发展的经验,无论是发达的美国,还是发展中的爱尔兰、印度等国,信息化都是从打破垄断起步的。现在则由国家领导亲自挂帅,通过跨部门的实施,打通沟通障碍。
中国信息技术、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刘鹤认为,在这样的发展前提下,必须注意处理反垄断与拓展市场之间的矛盾关系,应该建立相关市场的监管。针对记者提出的国家信息化的主体究竟是政府还是企业的问题,刘鹤表示,企业才是信息化的主体,但在发展的初期,政府应该具有战略判断的能力和职能。政府和市场的角色分工,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话题,但也是发展的最高层次问题。
要以发展软件产业为中心
刘鹤指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在信息化实施建设上花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政府甚至通过专项拨款、政府采购等手段来推动发展。对于中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刘鹤认为,目前中国信息化发展主要还是停留在硬件建设方面。鉴于中国的发展现状,刘鹤倡导一种“集成”的理论,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完全从头(研究)开始,许多过去的研究成果目前还没有付诸应用,中国可以通过发展应用技术的方式,直接切入到市场的最前沿。信息化本质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扩散,这就需要中国的软件企业发挥自己的效力。近一两年,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法规的重点和导向都是以发展软件为中心。
要参与国际标准的建立
至于软件问题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刘鹤提出,发展的矛盾在许多问题上都存在,原则上,中国在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发展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研究。 围绕信息化的发展,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推动本国信息技术和企业的发展。中国信息化建设正在向应用回归和主流产业融合方向发展。尤其是在传统产业的改造方面,信息化有助于例如石油、汽车等新型服务业的推动。刘鹤认为,中国应该发挥大国经济的效力,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去,通过参与国际谈判发展为我国企业参与重大项目的国际标准制定奠定基础条件。 刘鹤表示,过去称中国大国主要指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市场的内容日益丰富,国际经济对于中国的需求也日益繁多。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中国更应该在新经济领域中把握好机会,通过参与国际标准的建立,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下一篇:专题:市场之手描绘“数字天堂”